姑苏晚报【赛德设计的国际化视野】

2011-08-01

              

随着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不断成熟,中国土地上不仅涌现出大批海外建筑师的创作印记,近年来,赛德设计与多个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如贝氏、SOMRTKL、日建、JPWDPGPHENN等公司紧密合作,为苏州打造了许多精品建筑。同时,赛德设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籍建筑师和海外归国人员,成立了国际创作设计部,目前,国际创作设计部由三位经验丰富的外籍建筑师担纲主持,团队成员是一群来自英、法、德、意、日、中国香港等多个地区,具有多年海外留学和工作经验的年轻建筑师。这支具有多元化国际视野、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正以满腔激情活跃在苏州建筑设计领域,用他们的作品诠释先进的建筑理念和生活理想。

    本栏目前期已介绍过来自法国的建筑师LaurentMeyer先生和来自日本的法籍建筑师Fereder先生及他们的作品。另一位主持设计师、来自美国的建筑师Philip Beck先生和他的太太、城市景观规划师ElizabetaBeck女士于今年初加盟赛德设计。

    Philip Beck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筑系,曾相继在美国菲内 室(FinneArchitects),贝克工作室有限公司(Beck Studio LLC)等多家知名建筑事务所担任项目设计负责人,有着近20年丰富的工作经验,主要作品有:绿色校园(巴厘,印度尼西亚),布尼迪克特音乐厅 (美国),博卡拉休闲度假区(尼泊尔),西雅图城区奥林匹克旧馆改造(美国)等。

    ElizabetaBeck女士毕业于美国犹他州大学景观学系及哈佛大学城市规划系,具有15年的工作经历,先后在美国多家规划景观公司担任主创规划师。本栏目有幸请到Beck先生,通过与我们分享他们在国外的案例和在苏州的工作与生活感悟,Beck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设计本身,更多的是对不同建筑文化思潮的理解和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1、现在越来越多海外建筑师选择到中国工作,你跟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促使您到中国工作?

    我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可能是我不但是建筑设计师,我还是中国研究者。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对中国很感兴趣,我选择以中国为主的东亚研究作为我的专业。我学习中国历史、文化、语言,还跑到台湾学了一年中文。本科毕业后,我改念另外一个我很喜欢的专业--建筑。建筑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建筑师。机缘巧合下让我有机会来到苏州,进入赛德设计工作。我非常兴奋,因为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可以让我的兴趣和专业完美结合。

    2、中国经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期间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国建筑市场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中国建筑的规模和速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有许多大规模的建筑项目,比世界其它任何地方都多。中国在过去20年里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无疑令人称奇。对我来说,在中国工作也给了我从事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大项目设计机会,而在美国,这种机会已经不多。

    3、中国的城市发展跟美国相比的确处于两个显著不同的阶段,所以建筑师在两个国家的工作方式、面临的挑战肯定是有所区别的,您认为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与在美国有哪些不同点?

    中国建筑从设计到建成的速度是美国无法比拟的。在美国,任何建筑都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规章控制和公众评价过程。这个优点在于公众可以更好的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来并且在社会建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缺点在于整个协商机制和公众参与系统略显笨重而很可能成为不可预测的障碍,会大大拖慢了工程进程以及导致工程费用的增加。我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是介乎于中美两种体系之间的某种平衡。

    4、中国有句古话说“旁观者清”,作为来自中国以外的专业人士,相信您在看待中国城市建筑时会与我们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你认为中国特别是苏州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苏州需要更多的人性化尺度的建筑。中国的建设中有时往往忽略了一点:尺度过大。苏州应该回顾一下历史:苏州古城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她丰富而更适合于生活:住宅办公楼多为6层高,与很多欧洲的城市相类似;街道是窄的,相比苏州新开发区宽阔一览无余的大路给行人带来了更多的亲和感。我的意见是,苏州城市建设应该小心避免太过于机动车系统化。我居住在苏州工业园区,虽然也是一个以机动车系统为主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因为无处不在的绿化还是很让人愉悦的。

 

姑苏晚报2011.7.29星期五  39版今日建筑